新一轮“拆迁潮”真来了,很多人最后的机会
虽然我们在往期文章中反复提到,大基建、房地产大开发的“大扩张“时代已渐行渐远,但这次,时代余晖终于再次照进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可能会成为当下普通人为数不多的大机会——
城中村改造大扩容,终于被这届普通人赶上了。
虽然今年已经接近尾声,但就在上个月,住建部宣布,要在年内新增100万套货币化棚改拆迁项目;
紧接着在这个月15号,住建部明确,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要由最初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到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为什么说这次不一样?
要知道,中国大陆范围内只有293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和3个盟,住建部这次要将城中村改造范围扩大至“300个以上”的地级市,加上上一轮加入改造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信号非常明确:
未来一段时期,几乎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迎来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简而言之——
新一轮的“拆迁潮“即将启动,有望帮助大量相关居民赶上”大开发“时代的末班车。
更为关键的是,住建部还同时强调,此次城中村改造,要推进“货币化安置”。
为什么说“货币化安置”对于本轮改造涉及到的居民是一个巨大利好?
翻译一下就是:
这波新一轮“拆迁潮“补贴不是房票,而是直接发钱——对应到当前”懂的都懂“的房地产市场环境,这对于拆迁家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进行本轮大规模城中村改造的信号意义重大?
答案很好理解,就两个字:放水。
以史为鉴:
回顾国家上一轮的类似行动,是发生在2015-2018年的“棚改”,当时央行借助“棚改”行动,间接向市场释放了天量货币资金,这笔资金流动到拆迁居民手中,顺利流入下游的房地产市场,进而推动房地产市场迎来一波涨势。
对标这次大规模“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和2015年如出一辙:
都是央行买单、政府办事,通过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专项资金、商业银行配套资金等形式释放资金,相当于变相增发了货币。
那么本轮“拆迁潮“落地后,预计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呢?
1.加深不同等级城市间的房价分化程度
这一判断背后的逻辑在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居民对于居住地有很强的粘性,因此在这些高线城市经历过棚改拆迁后,资金大概率不会流出本地,而是依旧沉淀在本地楼市进行买房;
而对于其它一些弱二线、以及三四五线等低线城市居民而言,在经历拆迁拿到现金之后,更可能会“人往高处走“,驱动一部分资金流出本地、流向高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因此,这次“城中村改造”可能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加速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房价的分化。
2.驱动一二线城市房价复苏
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等高线城市中,目前大量亟待拆改的城中村以及其它老旧房屋,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板块,和新兴产业重点分布区域板块,有不少还是连片存在的。
也就是说,这部分核心区域拆迁后,腾让出的土地货值更高,从而可能促使高线城市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复苏。
3.2026年有望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转折
据统计,当前全国整体楼市的库存周期在18个月左右,而2020-2022年最后一批“上量“的房地产项目,预计最晚会在2026年前后入市。
所以,如果“城中村改造”能够真正消化未来两年的库存压力,那么2026年可能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转折,而2026年之后的房地产市场,也有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