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正在把感情寄托在 “重生婴儿”上
玩具界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根据知名玩具改编的真人电影《芭比》登陆了院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过无论外部的舆论风向如何,影片有一点是确定的,她保持了芭比娃娃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风格。
但不是所有的人偶玩具都能受此殊荣,登上荧幕后依旧光彩动人。在谈论今天真正的主角前,或许需要给读者们打个预防针,特别是有人偶恐惧症的朋友需要谨慎观看,它们是“ 重生婴儿”(Reborn Baby)。
1
Youtube上有一对拥有六个孩子的父母,其中四个孩子是重生婴儿,形成了十分奇妙的家庭组合。原因是他们曾有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二人选择抚育重生婴儿来缓解痛苦。
每天负责六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就像照顾真正的婴儿一样对待这些人偶,这对父母的日常生活显得忙碌而充实。他们的个人频道经常分享着与重生婴儿的日常。
“重生”(Reborn)这个词的含义,可以视为指玩偶的拟真度极高,也是形容制作过程犹如孩童的新生。
重生婴儿通常由两位创造者合力完成,一位雕刻身体模具,另一位绘制身体细节。前者创造的模具决定了人偶的体型,后者决定了人偶的颜值。
除此以外,根据身体模具的获取方式不同,还有另一种名叫Realborn的人偶。区别在于Realborn是对真正的婴儿进行3D扫描,以此创造与婴儿一模一样的“肉身”,做到真正的还原。
为了实现普通人偶无法企及的拟真度,工厂量产这条路明显走不通,一切只能交由制作者亲力亲为。为了让人偶的皮肤纹理、血管能像孩子一样,制作者需要一遍又一遍为模具上色,然后在高温下烘烤定形。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精细程度就像精心雕琢玉石一般,颜料的调配和绘制的手法,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婴儿最终的容貌。
导入毛发则是另一个大工程。人偶的头发会有几万根,制作者只能用针,一根一根将它们扎进人偶内,整个过程枯燥又漫长。
某种程度来说,人偶的制作者和常见的艺术家一样,讲求天赋和不断磨练的技艺。在一些职业制作者的家里,堆满了各种肢体模具,用以不断练习精进。
在电影或游戏里见过的场景过程是艰辛的,但成果也是惊人的。经过诸多复杂的工序后,制作精良的重生人偶有着真实婴儿的神态,模具则让它们抱起来也像婴儿一样柔软。有些制作者为了追求最大的拟真度,还会添加诸如婴儿疹、脱皮等细节。
这种娃娃的真实程度,甚至可以引发可怕的误会。2019年的一个清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公园,有人报警称公园内发现了弃婴。待到警方和救护人员赶到后,它们发现孩子已经没了生命体征。直到三个小时后,人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重生人偶。而类似由重生婴儿引发的误会,在过去发生过数次,原因就是它们太像真人了。
从上面制作流程的简略描述可以看出,每个重生婴儿都是手工的结晶。“独特的技艺”,“高级的手工制品”“漫长的制作周期”……这些标签不可避免和高昂的售价挂钩。品质优秀的重生婴儿价格往往千元起步,有些甚至能达到十几万元。一些出自于名家之手的重生婴儿,往往都是珍贵的限量款。
比如这款名叫Maggi的精致款式,全球限量发售999套,每套售价约为5000元。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负担重生婴儿的价格,因此也有不少人选择DIY。但从起步六七百的模具,到各类工具、材料,整个过程依然离不了一大笔开销。
由此市面上出现大量的盗版人偶也不难理解。一些商家依靠低价吸引粗心的顾客,提供质量低劣的仿制品,如同与宣传照不符的邪神手办。
正版的重生娃娃则会带有合格证书,甚至在身体上会刻有创造者的签名变化,以证明人们买到的不是街边玩具。可以说这是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具有专业性爱好圈。
不过对重生婴儿的爱好者来说,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并非是价格,而是人们对重生婴儿的态度。
2
重生婴儿的意义十分丰富,它们可以是收藏品,也能是一种陪伴。
一方面,由于一些款式的重生婴儿做工精湛,搭配限量发行的属性,使得这些娃娃具有收藏价值,因此不乏愿意花高价竞拍的收藏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收藏人偶和收藏文玩字画没什么两样。
对更多的人来说,重生婴儿就和洋娃娃一样,算是一门普通的爱好。为的是有一份温馨的陪伴,闲暇时为人偶梳妆打扮,就像小时候精心照料玩具娃娃一样。
有时人们与重生婴儿间的联系,也有一层更为沉重的原因——作为对“死亡”的止痛药。
类似的事情其实已有先例,比如近几年兴起的用手工毛毡“复活”宠物。商家会根据照片中的宠物模样,手工制作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毛毡玩偶,为失去爱宠的人留下一份永恒的纪念。
但重生婴儿明显更为特别,它的适用对象不仅可以是孤独的中老年人,也包括那些失去新生儿的母亲、家庭。
丧子之痛对父母带来的打击难以用语言描述,一些母亲甚至因此身体受损,永远失去了拥有孩子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选择用逼真的重生婴儿缓解这份痛苦——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 Youtube上的父母。
有许多人对他们的生活表达了鼓励与同情,但也有许多人表示迷惑与反感。
类似的主题在荧幕上也曾被多次探讨。美剧《黑镜》的一集中,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出于悲伤与思念,购买了丈夫的复制人偶。起初她以为自己挽回了逝去的爱人,但随着与人偶的相处,妻子愈加感到这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
这也是反对者对重生玩偶的原因之一:这些玩偶的带给人们的不是治愈,而是一场越陷越深的幻梦。
3
大多数的人如何看待重生婴儿?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可以先来看一张重生商店的截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图片没有经过精心挑选,仅仅是陈列在网站的头版商品。
看到图中的这些玩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如果有人视它们为家庭成员,精心地照料它们,你又会作何感想?如果你感到不适也没什么,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许多人看到重生婴儿都会很惊讶相比十几年前针对重生婴儿的大肆报道,如今世界对这些人偶的态度已大为改观,至少不再频繁地从“伦理”高度对其展开争论,但也不代表主流社会接纳了这份爱好。原因则显而易见:它们确实很吓人。
即使是那些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们,也难以完全复刻人体的精妙。而做工拙劣的人偶,更像是从恐怖电影中走出来的噩梦一般。许多重生婴儿的形象多少陷入了“恐怖谷”的困局。
正是靠着这一特点,类似的人偶在影视与游戏作品中,往往是引发恐惧感的常客。前段时间的恐怖电影《梅根》,机械人偶主角有着似人非人的容貌与行为。
到了《生化危机8》里,由人偶师制造出的婴儿幻象更是能把玩家吓个半死。
为了少生事端,很多相关的视频还会提前打上预警,并附上耐心的解释,以免引起路人的误解,但仍难以避免人们不由自主地感到不安。
重生婴儿所面临的问题,就像一个无法知行合一的难题。人们理解这些人偶代表着美好的意义,但出于恐惧、误解、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原因,很难真正接纳它们。
因此当人们遇到一个重生婴儿,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小众的爱好在许多人眼中,很可能会变成不常见的诡异行为。
类似的悖论其实也存在于其他领域,譬如我们更为熟知的导盲犬。相比于重生婴儿对应着精神上的需求,导盲犬代表着盲人群体实打实的物理需求。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导盲犬能为盲人带来便利,但有关导盲犬不受待见、遭人误解的新闻其实并不新鲜,甚至由于人们缺乏对导盲犬的了解,一度让导盲犬被诬陷为“骗局”。
除了难以控制的舆论环境,缺乏正版模具的来源、一些制作家不愿意寄送跨国快递……种种原因让重生婴儿在国内基本没什么认知。
结语
如果你看过《曼达洛人》,应该还记得剧中可爱的格洛古,也是人们更为熟知的“尤达宝宝”。
后来,这位憨态可掬的小绿人成了许多人的宠物。回顾前几年,整个世界都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在无法正常出行的日子里,“保障精神需求”成了和“生存”同等重要的话题。为了维持SAN值,很多人选择去照顾尤达宝宝,成为另类的“曼达洛人”。
他们疯狂收集尤达宝宝的一切内容,不论是周边还是网络梗图。其中很多人并不熟悉尤达宝宝的来历,对《星球大战》也是一知半解,但不妨碍他们对小家伙的爱。许多人聚集一起组建了网络社区,就像邻居一样分享“育娃经验”。
如果你能接受以上的神奇光景,那么理解重生婴儿的价值或许能简单不少。毕竟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总有一些我们从未知晓的快乐,蕴藏在我们不曾理解的事物之中。